宜子孙——汉代玉器集萃

365淘房APP官网下载 2025-09-17 23:39:14 阅读: 350

葬玉是中国古代玉器中的一个特殊的类别,夏鼐先生界定,葬玉“指专门为保存尸体而制造的丧葬玉器”。

两汉是中国葬玉体系最完善、种类最多的时期,葬玉主要有四种:玉衣(玉匣)、玉塞、玉含和玉握,另还有玉覆面、玉温明、玉套、玉枕、镶玉棺等等。

金缕玉衣(徐州博物馆藏)

以玉为葬是古代不死信仰的体现。死亡引起恐惧,生命有其大限——这个思想使得古人渴望尽力延迟以至于完全避免面临这条界限,西汉哲人、方士、王侯所执着探寻的长生之道着眼于无限地延长生命。巫鸿在《宗庙、宫殿与墓葬》一文中论述,汉代人对自己墓葬的用心营造体现了“一种高度追求永久幸福时的内心冲突:如果真的相信长生不死,人们就不必营坟造墓,而死前就准备墓葬的愿望又必定出于对追求长生的某种怀疑。这一矛盾局面最终导致了一个折中的选择:人们越来越倾向相信永久的幸福可以在死后实现。这种或许可以称作‘在死后和来世中升仙’的观念,代表着中国古代不死信仰中的一个转折点。”

玉覆面(徐州博物馆藏,徐州药检所建筑工地汉墓出土)

玉在丧葬中的运用一方面是为求肉身不朽。东晋葛洪《抱朴子内篇·对俗》中云“金玉在九窍,则死人为之不朽”,甚至把金、玉入殓比作用“盐卤”腌制“脯腊”(尸体防腐受食物防腐的启发很多)。玉衣(玉匣)的使用,据文献记载,也是想使尸身不朽。《后汉书·刘盆子传》记载了光武帝建武二年(26年)的一场盗墓案:“凡贼所发,有玉匣敛者率皆如生。”另一方面,玉为“精物”,作为升仙之助存在。自汉代早期,升仙与来世的概念日益接近,其结果便是在宗教和宗教艺术中产生了一种新的升仙的概念,即“死后升仙”。《史记》记载汉武帝“还祭黄帝冢桥山”时,问身边大臣“吾闻黄帝不死,今有冢,何也?”随从之人回答:黄帝的确已成仙,墓中埋的不过是他的衣冠。汉代墓葬中的葬玉,不是为引起美感的装饰品,所以器形简单,一般平素无饰纹。玉蝉(口含)和玉猪(手握)也都造型粗糙,刻文简单,主要是为了起巫术作用。

湖南长沙马王堆1号西汉墓漆棺所绘仙山、仙人和瑞兽(临摹图)

汉代以玉为含的现象在贵族墓葬中十分普遍,并由西汉早中期不固定的形式逐渐定格为蝉。玉蝉与“尸解成仙”的概念相关,从尸体中蜕解成仙是升仙方法之一。西汉淮南王刘安编撰《淮南子·精神训》冢说:“蝉蜕蛇解,游于太清,轻举独往,忽然入冥。”蝉这种昆虫生活史的循环在汉人眼中象征变形和复活,含蝉即希冀生命如蝉,升仙再生。

“宜子孙”展出玉口含,从左至右分别:玉蝉(定州北庄汉墓出土、西安博物院藏、徐州奎山M11出土)、玉冥钱(西安市北郊明珠花园工地西汉晚期墓出土)

“握”,亦称“手握”或“握手”,指古代丧葬制度和习俗冢死者手中所握之物。先秦到汉初,手握的材质、种类比较多样。自西汉早期以来,开始出现雕刻成猪形的玉石手握,此风盛行于汉晋。《说文·示部》云:“?,以豚祠司命”。司命有延生、甚至令人起死回生的一面,《后汉书·赵壹传》云:“乃收之于北极,还之于司命,使干皮复含血,枯骨复被肉。”将玉石猪运用到丧葬中,是司命信仰的一部分,希望掌管生死的司命神能帮助死者脱离死亡后可能的苦难并升天成仙。

“宜子孙”展出玉猪握2件(西安博物院藏)、玉鱼握(陕西省考古研究院藏,西安市井上村汉墓出土)

两汉用玉思想中最为突出者就是神仙长生信仰,生前佩玉比君子、辟邪、求长生,身后随葬求升仙。然而,葬玉终究是厚葬的体现,汉末社会动荡,经济凋敝,曹魏集团倡导薄葬,废止玉衣之制,至此玉衣的使用不再见于记载。同时,佛教、道教甚至袄教的传布,以及风水观念的兴起,对墓葬的变革也起着推波助澜的作用,在魏晋的丧葬改革中葬玉制度走向衰落。

参考文献:

【1】[美]巫鸿:《中国古代艺术与建筑中的“纪念碑性”》,上海人民出版社,上海,2009年。

【2】夏鼐:《汉代的玉器——汉代玉器中传统的延续和变化》,《考古学报》1983年第2期,第125-145页。

【3】徐琳:《两汉用玉思想研究之二——神仙长生思想》,《故宫学刊》2008年第5卷第1期,第415-438页。

【4】王煜:《南京江宁上坊谢家山出土“天乙”滑石猪与司命信仰——也谈玉石猪手握的丧葬意义》,《东南文化》2017年第6期,第69-73、127-128页。

【5】齐东方:《中国古代丧葬中的晋制》,《考古学报》2015第3期,第345-36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