岁末年初,“考古中国”又发布了最新的成果,其中提到“中华第一城”格外引人注目,说的是2019年申遗成功的良渚古城遗址,以其宏大的规模、复杂的城市体系、高等级的墓葬与礼器等,成为同时期东亚地区规模最大的都邑性遗址,是中华5000年文明史的独特见证。
良渚古城遗址被称为“中华第一城”自然是名副其实,但只要稍加留意就会发现,近年来网上出现了更多的史前文化遗址,年代相差几百到几千年,也都号称是“第一城”、“最早的城市”。
这种情况不免令人困惑,这是媒体的夸大宣传还是官方的权威说法呢?
于是就查看了国家文物局官网上的“百年百大考古发现”,找出20世纪90年代至今 “夏商周断代工程”和“中华文明探源工程” 发布的史前“大型都邑”遗址,按年代顺序列了一张表:来源:国家文物局网站 http://www./col/col2574/结果发现,关于“中国最早的城市在哪里”这个问题,还真没有一个一目了然的答案!
01
城头山遗址是当之无愧的“最早的城”
考古发现,距今6500年左右,这里就开始建设了圆形的城墙、宽阔的环壕和护城河,而且还有高度集中的墓地、三座房址、稻田、大量陶器和石、木、骨、玉等文物5000多件。要知道,6500年前地球上的大部分地区还没有人类活动,四大文明古国基本都在新石器时代,中国西安出现了半坡聚落,而长江流域的先民已经开始了人工栽培水稻,点燃了农业文明的火种。所以城头山遗址对中国城市与文明的起源、阶级的产生、国家的形成等具有标志性的意义,堪称“中华第一城”。来源:国家文物局网站http://www./col/col2574/02
凌家滩遗址最早具备“城市气质”
凌家滩遗址距今5800年—5300年,比城头山一期晚了近1000年,但其居住区、大规模玉石加工区和祭祀区具有明显的规划意图,显示了更多的非农业性质;红烧土祭坛广场、大型氏族墓地等也体现了更先进的社会组织与工程技术,这些比城头山遗址更接近城市。但要说它把郑州商城那样的城市文明向前推了1000年,难免有推测的成分,所以,国家文物局官网对它的描述是“新石器时代的中心聚落遗址”。
来源:国家文物局网站http://www./col/col2574/03
良渚古城遗址最早建立“城市体系”
《现代汉语词典》中城市的定义为:“人口集中、工商业发达、居民以非农业人口为主的地区”。
浙江杭州良渚遗址距今5300—4300年,有复杂的城市体系、庞大的建筑工程、完善的排水系统,居住着2万多从事玉器、石器、漆木器加工的手工业人口;高等级的墓葬与玉礼器证实已经出现了森严的社会等级分化,被誉为“中华第一城”和东亚最早的国家社会,2019年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良渚古城比《中国城市建设史》教科书中最早的城市遗址郑州商城早1700-1300年,但规模、等级、社会分工和人口规模都接近了真正的“最早的城市”。
来源:网络04
陶寺遗址可能是最早的“中国”城市
关于 “最早的中国”,考古界目前尚未达成一致。十几年前有学者率先提出是二里头遗址,因为它很有可能是夏朝中晚期的都城;但近年来,随着陶寺遗址考古取得一系列重大进展,又有很多学者认为这里很有可能是帝尧的都城,比二里头遗址早500年左右,这里才是“最初的中国”。
山西襄汾陶寺遗址距今4300—3900年,有最早的宫城、规整的宫殿群、贵族居住区、宗教祭祀区、手工业作坊区和观象台,揭示出是“中国史前都城要素最完备的城址”;出土的龙盘、文字扁壶、鼍鼓、石磬、玉兽面、铜器群等文物“重器”,表明礼制已初步形成,早期国家已出现,是夏、商、周三代文明的主要源头,是实证中华5000多年文明的重要支点;而“中国史前都城要素最完备的城址”这个结论,表明它比良渚古城更接近真正的“城市”。
来源:网络05
表中其他的遗址
表中所列的其他遗址,一部分由于目前考古成果中有关人口聚居和非农业化等要素不是很完备,在官方的描述中,没有直接表述为“都城”或“城市”。其中,双槐树遗址是“核心聚落”,城子崖遗址是“早期城市雏形”,石峁遗址是“超大型中心聚落,城市滥觞时期邦国都邑”。
还有一部分,尽管城市特征更完备、制度更成熟,但由于时间和文化明确,不涉及“最早”的争议。其中三星堆古城遗址与良渚古城极为相似,也有明确的神权、社会分层、手工业区和完备的城垣体系,是古蜀国中心都邑,但晚于良渚古城500年;新砦遗址已确认晚于龙山文化、早于二里头文化。
06
结语
通过梳理发现,“最早的城市”本身就是一个动态的概念。
一方面,随着考古的进展,“最早”的记录一定会被不断地刷新。另一方面,关于何谓“城市”,历史上并没有一个严格的标准。在原始社会向奴隶社会过渡时期,华夏大地上万国林立,区域文明如满天星斗,不同的文化脉络形成的文明形态各有千秋,很难判定谁更早一点、谁更先进一点。
所以,中国最早的城市究竟在哪里,也许永远会争议下去。
但是,跳出城垣、社会等级、职业分工等考古视角,从人类生活空间演化的视角看,可以发现在物质技术进步的表象背后,最原始的城市与今天的城市,有两点似乎一直没变——
就是公共基础设施的集中建设制度和高密度人口居住!
也许这才是城市的本质吧。
这也可以解释,为什么很多有城垣、有宗庙、有明显社会等级和分工遗存的史前聚落不能算是城市,因为建设制度和居住人口恰恰是考古界最难以找到确证、最难以直观呈现的方面。
这也可以解释,为什么媒体喜欢抓住C14年代、规模宏大的城垣、护城河、神秘的出土文物要素,不断发布“最早城市”和“第一城”等信息,但总让人觉得有炒作嫌疑,因为没抓住城市的本质内涵。
这点感悟,也算是这次梳理的一点收获吧。-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