髖關節退化不想開刀可以嗎?症狀、原因、治療一次看

足彩365 2025-10-03 14:06:28 阅读: 9675

髖關節痛的保守治療方法?運動、藥物、減重

目前髖關節炎的保守治療方法,取決於患者日常生活習慣與疾病目前的發展程度,比如發炎輕微者只要注意避免過度使用髖關節,加上消炎藥的輔助即可恢復;若是中度、中重度者可能要考慮注射類固醇等,大致可分為物理治療與藥物治療:

運動:游泳、散步等對關節負重較輕的運動都很適合。

減輕負重:包含身體的減重、減少拿重物的機會、使用步行器等,可以有效減輕髖關節的負擔。

物理治療:可透過肌力訓練來強化髖關節周邊肌肉,以保護關節;或藉由推拿、冰熱敷、電療等,也有助於舒緩疼痛。

藥物治療:雖然可以改善關節不適症狀,但使用久了可能會有其他併發症,建議與醫師諮詢才可服用

非類固醇消炎藥物:可以減輕關節疼痛、局部腫脹及改善關及活動度,但要注意會產生下肢水腫、腎臟損傷等。

葡萄糖胺:可以刺激關節內軟股生長,有消炎止痛效果。

類固醇:因有強烈副作用,只適用於部分患者如類風濕性關節炎、紅斑性狼瘡、僵直性脊椎炎或脊椎外傷。

玻尿酸:注射玻尿酸到髖關節裡,就像替生鏽的機械噴潤滑劑,減輕患部疼痛並增加關節活動度,常見劑型有每週注射一劑,一個療程三到五週,療效可持續幾個月。

PRP:利用患者本身的血小板生長因子,加速修補肌腱韌帶與軟骨組織,屬於一種再生療法,主打免開刀、修復快,也因為從患者本身抽取血液而沒有排斥反應,但須全額自費,價格也頗高。惟因髖關節構造特殊,且在人體深處,若要以針劑治療不易到達患部,醫生需在超音波或X光的導引下執行,可能效果有限。

「玻尿酸、PRP注射療法」

退化性髖關節炎手術費用、後遺症評估

股骨頭核心減壓手術

若及早發現股骨頭壞死,初期可以藉由核心減壓手術(Core decompression),延緩或避免置換人工髖關節。 雖然人體有自行修補功能,發生骨折骨頭也會長出新的,但股骨頭壞死時,周邊骨頭新長出來,反而包圍壞死區域,血液養分進不去,使得區域壓力升高,形成惡性循環,導致股骨頭塌陷。股骨頭減壓手術就是透過磨鑽鑽進股骨頭後,以刮勺刮除壞死區域,血液流進去避免壞死區域擴大,刺激新骨頭順利生長。若股骨頭壞死嚴重,或髖關節軟骨磨損超過一半以上,醫師建議應儘速進行手術。

「股骨骨折手術方法、復原」

不少患者吃以止痛藥度日,不知其實發生病變的股骨頭在髖臼裡持續轉動、磨損,還越磨越深,甚至磨穿骨頭,患者才求助醫生。檢查後醫生一看好苦惱,因為髖臼骨頭厚度不足,無法以手術打磨成完整的圓形,而放不了人工髖關節的零件,因此若發生髖關節疼痛狀況,還是得到醫院報到。

髖關節補骨矯正手術

若是髖關節發育不良而引起的退化性關節炎,早期發現(12~40歲)或髖臼輕微脫位,能以補骨矯正手術改變病人髖關節的異常結構再以鋼釘固定、重塑髖關節功能,能夠使髖關節活動時的壓力減少、軟骨磨損率降低,不但可解決病人的疼痛,也同時保有病人原本的髖關節。

「髖關節補骨矯正術」

全髖人工關節置換(Total Hip Replacement)

全髖人工關節置換模擬人體髖關節構造,組件包含髖臼杯、股骨球頭、髖臼墊片和股骨柄,簡單地說,醫師會先移除壞掉的股骨頭,先把一個杯子安裝在骨盆,另一邊則把裝著圓球的棍子固定在大腿骨上,兩者組裝結合前,中間必須有一片墊片,幫忙兩個零件在轉動時能固定位置,不會讓彼此摩擦而損壞。

由於髖關節要支撐全身重量,活動度非常大,周圍被層層肌肉包圍。傳統手術會先將肌肉切斷,把附在骨頭上的軟組織清除乾淨,露出完整的骨頭,將髖關節裡頭的股骨頭脫臼出來,截斷壞死組織,再替換成人工股骨頭。但截斷肌肉,術後疼痛感強烈,近年因麻醉技術進步,從半身麻醉改全身麻醉,也改成盡量減少肌肉的損傷,減少術後疼痛感的下刀方式,包含:

前外側開

後外側開

正前方開

技術要求

優點

精準掌握腳長

術後脫臼機率較低

較多醫生使用

手術視野清楚

術後跛行機率低

失血最少

術後疼痛最少

完全不傷害肌肉

恢復期最短

精準掌握腳長

復原後姿勢限制少

術後較不易脫臼

缺點

因會切到一部分肌肉,可能造成影響走路

而造成永久性輕微跛行

會傷及數條肌肉和肌腱

術後恢復時間較長

術後脫臼機率高

需要特殊器械

可能傷到神經但可恢復

不適合體型較胖、骨質疏鬆、髖關節發育不良病患

恢復期

普通

最短

手術風險:過去30年,髖關節手術成功率高達95%,但還是有其手術風險,可能包含以下:

髖關節脫位 (Hip dislocation):可能會聽到”喀喀”聲響,患部發生劇烈疼痛,或發現兩腳不等長,手術腳呈現內八。

坐骨神經麻痺 (Sciatica nerve palsy):有0.3%的發生率,佔所有可能神經損傷的九成。

血栓(Blood Clots):手術以外的部位疼痛、發紅,或下肢腫脹、手術部位發熱、感到呼吸困難、胸痛等。

手術部位感染 (Surgical Site Infection, SSI):手術部位有發紅、疼痛、腫脹、分泌物、或患者出現發燒。

「人工髖關節材質差異、費用」